2019年度学生工作部(处)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促进学校和谐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三大认同,继续完善“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心里健康保障”三大保障,积极推进“学生成长支撑计划、招生就业高质量计划、管理服务创新计划”三大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工作的获得感为工作重心,努力打造学生工作共同体。
一、思想引领,不断增强“三大认同”
1、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以举办该精品活动展示比赛为平台,通过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读红色经典读书教育活动、主题演讲活动、辅导员微宣讲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政治理论学习实效,增加学生树牢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团结带领广大同学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
2、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积极办好名家校园行、大学生标兵微宣讲团活动等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启迪人生。举办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2019年度学生表彰大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典型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七一、国庆等国家重大节庆活动,强化礼仪教育。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3、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打造网络思政品牌,挖掘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通过学校官微、学工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策划推出“精彩毕业季”“新生故事系列”“榜样标兵风采”等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专题,发现和总结校园中的“正能量”,发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文化作品中,营造良好的价值认同氛围。
二、稳中求进,积极完善“三大保障”
1、完善制度保障。出台学校本科生出国(境)交流经费资助实施细则、学校心理健康三年规划等新文件,探索学工系统人员系统培训、轮流值班等新制度。根据学校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二级学院学工考核方案、学生奖惩、资助、宿舍管理等系列文件的修订。强化各类例会制度建设,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守好廉洁自律关口,营造风清气正的学生工作氛围。
2、完善队伍保障。一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队伍建设思路,落实暑期学工队伍培训实施方案,优化辅导员、班主任考核机制,提升考核结果的转化率。坚持“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建设标准,办好校内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进修学习、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室建设、挂职锻炼等工作。二是学生骨干队伍优化培养机制,健全班干部培养体系,提升班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开展“新生班长培训班”、“校长特别奖”获得者宣传推广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引领和服务广大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
3、完善心里健康保障。立足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提高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和干预;拓展心理健康活动平台和收益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专业咨询指导体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关怀与心理咨询帮扶。
三、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三大计划”
1、推进学生成长支撑计划。梳理和制定学校学风考核文件,开拓学风建设新局面,以优良的学风迎接专业评估;建立“导学、督学、奖学、助学”机制,推进“五早一晚”作息习惯养成计划,创建“三无课堂”“无餐饮教室”“无作弊班级”;稳步实施“学生资助规范”,努力建构“精准化资助、发展型资助、互助性资助”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举办“感恩慈善晚会”,不断规范学生奖助学金评审与发放,将资助“大数据”智化管理与走访贫困生家庭相结合,加强励志、诚信、感恩和奉献教育,增强学生助人自助与互助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对学生大数据管理,深入开展各类学习、生活状况调研,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2、推进招生就业高质量计划。
推进高质量招考工作。规范艺术校考和专转本自主招生;构建“五位一体”招生宣传体系,包括网站发布、微信推送、在线咨询、现场答疑、平面广告五位一体;做好“全校动员、全员参与、线上和线下、全年和集中、全省设点”招生宣传全覆盖。
推进高质量就创业工作。突出以“就创业咨询开放日”为创新点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打造以“就创业工作坊”为平台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创业服务水平;推进以二级学院“领导企业行”为途径的高质量就业库建设,向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重点拓展以“创响江苏”等赛事为抓手的竞赛品牌,加速创业项目孵化转化。
3、推进管理服务创新计划。创新安全教育渠道与形式,推动部门协作与校院联动。加强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简化并活化安全台账,重视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开展“两校区交流直通车”活动,促进两校区学生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交流;加强宿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管理的规范化、隐形化、人性化和信息化,使宿舍真正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文化的展示窗口、学生的和谐家园。